原標題:湖南舉行“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 全面落實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精神”系列新聞發布會(第7場)
10月27日,湖南舉行“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 全面落實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精神”系列新聞發布會第7場,邀請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劉群先生,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鄧建華先生,省水利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楊詩君先生,省林業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胡鋒先生,介紹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省委宣傳部二級巡視員姚偉紅主持。
湖南省委宣傳部二級巡視員姚偉紅: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記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湖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
今天舉行“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 全面落實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精神”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7場,邀請到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劉群先生,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鄧建華先生,省水利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楊詩君先生,省林業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胡鋒先生,向大家介紹湖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以“一江一湖四水”為重點,在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并回答記者朋友們關心的問題。
首先請劉群廳長發布新聞。
湖南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劉群:
各位記者朋友,大家好!在座各位長期以來都非常關心、支持并且積極參與湖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湖南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寶貴的貢獻,借此機會,向大家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謝!下面,我簡要介紹一下湖南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情況。
近些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和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
一是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省委、省政府高位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出臺碳達峰碳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重大文件,開展省環保督察、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洞庭清波”、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等一系列專項行動,推動各級黨委和政府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全省以“一江一湖四水”為重點,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近日,2023年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討會在湖南舉行,邀請中央機關、國家部委、部分省市及研究機構的代表們齊聚長沙,就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行認真研討和深入學習。這些都是湖南深入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的務實舉措,也將進一步推動新發展理念在湖南的牢固樹立。
二是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提升,2022年,全省147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98.6%,比2017年提升10.3個百分點。永州、張家界、邵陽、懷化等4個城市水環境質量排名進入全國地級城市前30位,數量和排位均創歷年新高。洞庭湖總磷濃度降低到0.06毫克/升,較2017年下降17.8%。大氣環境質量改善,2022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為34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12微克;全省空氣優良率為87.6%,比2017年提升6.2個百分點。今年1-9月,全省147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98.6%,空氣優良率為89.8%,PM2.5平均濃度為34微克/立方米。
三是綠色發展穩步推進。2022年,全省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7.8%,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在經濟持續增長、產能持續提升的前提下,實現了能耗持續降低、污染物排放持續減少。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累計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136家,綠色園區13家。2022年,全省139個省級以上產業園區,以占全省約0.5%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省36.3%的地區生產總值、72.5%的規模工業增加值,園區發展資源利用更優、產出效益更高。岳陽市獲批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郴州市獲批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湘潭市入選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湖南獲批全國綠色建造試點省。近日,2023年亞太綠色低碳發展高峰論壇在長沙舉辦,參會國家和地區數、線上線下參與人數、觀眾覆蓋范圍都創了歷屆論壇之最。
四是自然保護全面加強。自然生態系統穩定向好。2022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9.98%,森林蓄積量達6.64億立方米,濕地保護率穩定在70.54%。累計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市)21個,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7個。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和加強,洞庭湖江豚數量由2017年的110頭增加到2022年的162頭;洞庭湖麋鹿成為我國目前最大的自然野化種群;2022-2023年度洞庭湖越冬水鳥達37.83萬只,數量較2015年增加了1.5倍,珍稀瀕危物種黑臉琵鷺時隔五年再次現身洞庭湖。
五是環境風險有效化解。推進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全省32個在用市級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加強醫療廢物、醫療廢水監管,確保醫療機構及設施環境監管和服務100%全覆蓋。扎實開展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風險“利劍”行動,聚焦重金屬、受污染耕地、危險廢物、飲用水水源地等重點領域,全面組織生態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建成省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實現24小時在線監控,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六是治理水平不斷提升。省委、省政府出臺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規定等一批規章制度,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巡視、審計、督查、績效考核、真抓實干等重要內容;出臺洞庭湖、湘江、東江湖、飲用水、長株潭綠心保護條例,實施土壤法、固廢法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制定城鎮污水處理廠、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水產養殖尾水等地方生態環境標準;建立健全排污許可制、生態環境補償、生態損害賠償、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有獎舉報等制度機制,逐步構建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美麗湖南建設,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堅決扛牢“守護好一江碧水”的責任擔當。這是省委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持續扎實推進美麗湖南建設的施工路線圖。
一是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推進全省大氣污染防治攻堅,開展“守護藍天”行動。持續推進長江保護修復、洞庭湖總磷攻堅、黑臭水體治理等重點攻堅戰,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深入推進土壤污染治理。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等交辦問題為重點,統籌推進各類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持續發動污染防治攻堅戰“夏季攻勢”,切實解決群眾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二是要全面提升生態系統功能。以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為核心,統籌“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洞庭湖生態修復等一批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確保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著力加強自然保護地監管。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創建更多的生態文明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
三是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運用好環境法規、標準、政策,助推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調整。強化“三線一單”分區管控措施,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壯大綠色環保產業。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導公眾樹立和實踐綠色、低碳、循環的消費理念。
媒體朋友們,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參與,希望各位記者能持續地關注、關心、支持生態環境保護宣傳,積極呼吁全社會共同行動,為湖南生態文明建設,為全省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貢獻力量!
謝謝大家!
姚偉紅:
感謝劉群廳長的介紹。下面請記者提問,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請舉手示意。
人民網記者:
請問自然資源部門在統籌推進生態修復,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有哪些重要舉措?
湖南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鄧建華:
湖南省自然資源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堅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嚴守資源安全底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維護資源資產權益,高水平推動自然資源生態文明建設。我省連續6年獲國務院大督查土地利用計劃指標獎勵,耕地數量連續2年實現凈增加,中央辦公廳專題推介我省節約集約用地和耕地保護工作。特別是大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和系統治理,近兩年來連續申報實施國家生態修復重大工程,我省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交出亮眼成績單。
一是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完成“三區三線”劃定,省市縣鄉村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基本構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強化頂層設計,科學開展規劃。2021年7月發布全國首個省級“十四五”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2年11月經省政府同意印發《湖南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推動完成市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努力構建全省生態修復工作的一盤棋和路線圖。
二是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系統部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打破部門界限,推動構建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的多方聯動指揮體系和“省統籌、市為主、縣實施”的責任機制。成功申報并大力實施兩輪山水工程。經過系統治理,山水工程亮點紛呈。冷水江銻煤礦區生態修復項目入選《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上發布;西洞庭湖、大通湖生態修復案例入選《中國山水工程典型案例》;西洞庭湖生態修復獲評全國山水工程首批優秀典型案例。
三是深入推進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2023年10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深入推進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動我省礦業綠色發展、集群發展、安全發展、競合發展。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全省共建成綠色礦山419家,關閉砂石土礦2607個。扎實開展礦山生態環境整治,重點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連續兩年成功申報實施中央資金支持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十四五”期間將完成7000公頃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
四是積極探索生態保護修復的新路徑。堅持守正創新,因地制宜,鼓勵通過市場化方式開展生態修復,探索出“生態修復+產業發展”“生態修復+新能源”“生態修復+文旅休閑”“生態修復+科普宣教”等多種模式,推動生態修復與產業經濟、文化教育、民生福祉融合發展,著力提升老百姓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
五是切實履行生態文明建設主體責任。推動自然資源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走深走實,積極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中央環保督察、“洞庭清波”等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連續3年獲評全省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優秀單位。凝聚各方力量和社會共識,推動構建共治、共管、共享的自然資源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
紅網記者:
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我省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強化河湖管護開展了哪些重點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湖南省水利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楊詩君:
全省堅決扛起“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責任,推深做實河湖長制,嚴格水域岸線空間管控,強化河湖保護,建設人民滿意幸福河湖,河湖面貌持續改善,我省河湖長制工作連續4年獲得國務院真抓實干督查激勵。
一是堅持重拳治亂。省總河長先后簽發9道省總河長令,先后開展清理“僵尸船”、河湖“四亂”、妨礙河道行洪問題及提升河湖管護能力等專項行動,有整改任務的4839座小水電站全面整改;排查的322個縣級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全面整治;發現的6000多個“四亂”問題、365個突出礙洪問題、“僵尸船”3193艘、“三無”船舶1118艘全面清理。
二是堅持協同聯治。創新推出了部門聯動、流域共治、“河長+警長+檢察長”“河長辦+部門”等協作機制,健全鄉鎮“一辦兩員”體系,將河湖管護重難點問題納入“洞庭清波”常態化監督內容,建立落實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與湖北、重慶、江西、廣西、貴州簽訂了河湖長制聯防聯控聯治合作協議,強力推進跨界河流共管共建共享。
三是強化水域岸線管控。劃定水普名錄內1301條河流和156個湖泊管理范圍,成果納入全省國土空間管控“一張圖”,省市領導擔任河湖長的226條(段)河流岸線保護利用規劃全面編制,加強涉河審批監管,落實河湖管護人員7.2萬余名,建設智慧河長平臺,實現衛星遙感動態監測、重點河段監控、河道砂石采區信息化監管全覆蓋,實現河湖保護邊界明、管得住。
四是堅持共建共享。廣泛發動社會公眾參與河湖管護,創新推廣“碧水支部”,在全省推行雙河長制,選聘民間河長、記者河長1.57萬人,建成省市縣三級“河小青”志愿者行動中心140個,招募河小青志愿者2.36萬余人,以有獎舉報形式引導全民參與監督。全力推動幸福河湖建設,瀏陽河成為全國首批示范河流,鳳凰縣沱江被評為全國“最美家鄉河”,建設淥水、漣水等省級示范河,漣源湄江納入全國幸福河湖建設項目,建成樣板示范河段7000多條、省級美麗河湖230條。
湖南衛視記者:
綠水青山是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藍圖的題中應有之義。請問湖南林業近年來在生態保護修復方面上開展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湖南省林業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胡鋒:
近年來,湖南林業勇于探索,積極作為,在生態保護修復方面發揮優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國土綠化成效明顯。黨的十八大以來,十年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含更新造林)3059.9萬畝。截至2022年底,全省林木綠化率達59.98%,森林蓄積量達6.64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86.54%。2020年、2022年,我省國土綠化工作考核連續兩次在全國排名第一,其中草原工作被國家林草局譽為“引領南方草原工作發展新勢頭”。我省成為了國家林草局與湖南省人民政府部省共建的全國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全國僅7個)。二是系統治理全面鋪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通過在南嶺山地、武陵山區、雪峰山區、洞庭湖流域大力實施重點區域重大生態修復和保護工程項目,在長沙、湘潭、株洲、衡陽等地先后開展中央財政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等,全省生態面貌不斷改善,持續向好。推深做實林長制,創新建立“一長四員”網格化管護體系,開發建成全省林長制巡護系統,生態護林員平均上線率穩居全國第一。我省林長制工作連續兩年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全國僅4個省)。三是生態基礎持續夯實。相繼開展了森林督查“虎威行動”、林業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嚴厲打擊各類破壞林草濕資源違法行為,2023年將林地違法發生率控制在萬分之一、林木采伐違法控制在百萬分之一以內。省林業局獲評國家林草局“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評價工作貢獻突出單位”。著力加強濕地修復保護,新增桂陽舂陵和津市毛里湖2處國際重要濕地,我省擁有70處國家濕地公園,數量居全國首位。2022年我省首次承辦世界濕地日中國主場宣傳活動,得到了國際濕地公約組織的高度評價。深入開展古樹名木保護,我省9株古樹、6處古樹群成功入選全國“雙百”古樹,位居全國第二。大力實施森林防火基礎能力提升兩年行動,今年前9個月,我省森林火災次數和受害森林面積同比分別下降88.5%和95.4%。強化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全省常規林業有害生物成災面積僅0.9萬畝,為歷史最低值。推進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重建了世界最低緯度朱鹮種群,相繼在野外發現中華穿山甲種群3處,人工繁育華南虎13只,人工成功培植全國面積最大、株數最多、海拔最低的銀杉人工林,洞庭湖野生麋鹿成為國內最大的自然野化種群,洞庭湖越冬水鳥種類及數量創歷史記錄,全球瀕危物種黑臉琵鷺時隔五年再次現身洞庭湖,江豚頻頻出現在益陽南洞庭湖和湘江長沙段。聯合多部門多措并舉嚴厲打擊破壞候鳥等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全力維護林業生態安全。
中新社記者:
目前,我省正在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請問林業部門在科技創新上有何作為?湖南林業現代化治理科技賦能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胡鋒: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湖南林業厚植家國情懷,勇于創新爭先,緊扣建設“兩室一谷”三大林業科技創新平臺,為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林業種業創新高地而不懈努力。這三大平臺分別是:木本油料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岳麓山實驗室林大林科院片區,中國油茶科創谷。其中,木本油料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全國林業系統僅有的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全國省級林科院唯一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兩室一谷”建設和林業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一是高能級平臺建設初具規模。近3.7萬平方米的木本油料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岳麓山實驗室林大林科院片區的品創中心將于今年底將投入實體化運行,中國油茶科創谷新建及提質改造工程有序推進。二是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00多項;近3年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80余篇、授權各類知識產權150多項、獲省部級獎勵10多項,油茶果采摘裝備、亞臨界制茶油工藝、油茶良種培育技術等多項成果居國際領先水平。目前,正在探索航天育種技術,著力攻克林業育種卡脖子技術。三是人才隊伍建設卓有成效。引進蔣劍春院士、青年長江學者于燁等6名高層次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1人,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陳永忠同志入選院士后備人才;李昌珠同志進入了今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名單,也是全國省級林科院唯一一個。四是支撐發展動能日益強勁。大力推進產、學、研協同發展,加快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我省林草五大千億產業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我們把科技創新深入應用到林業工作當中,打造了湖南省林業大數據平臺。平臺通過“天空地”優勢,共享交互數據和信息,實現了林長制智慧管理,助力林業的長治久安。該平臺于上個月在長沙召開的全國林草系統推進森林草原防火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上向全國推介,并接待了國家林草局等7個部委和兄弟省份考察交流24批次。該平臺科技賦能的主要作用體現在:一是衛星遙感“天上看”。每10-15分鐘接收處置一次衛星熱點數據,確保森林火災早發現早處置;分別按季度對2.16億畝林草濕地資源、按月度對513處自然保護地變化圖斑進行一次遙感判讀,推動實現“變化全發現、問題全核實、任務全交辦”。二是無人機和鐵塔視頻“實時查”。對全系統派發的無人機植入北斗定位芯片,并進行統一登記和計劃派飛;充分利用2萬余個鐵塔高位監控和林區物聯卡口監控視頻探頭,實時監測林業資源變化、候鳥遷飛巡護和開展森林火情預警處置。三是護林人員“地面巡”。全面發揮5000余名科技員、5.6萬余名護林員地面巡查作用,通過林長制巡護系統及時發現和報告破壞林地林木、森林火情、野生動植物、病蟲災害、古樹名木損害等事件,有效接收林草濕督查、衛星熱點處置等業務指令,發揮基層一線快核快處快反的作用。今后,我們將繼續發揮科技賦能的“尖刀鐵拳”作用,全力推進林業高質量發展,為實現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藍圖貢獻林業力量。
姚偉紅:
會上先介紹這些情況,如果記者朋友還有需要了解的問題,會后可繼續采訪。
各位記者朋友,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點擊鏈接查看: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在長沙召開 審議通過《中共湖南省委關于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 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本站關鍵詞:湘能卓信項目管理,全過程咨詢,湖南長沙工程造價咨詢,PPP項目咨詢,湖南長沙BIM項目咨詢,工程造價公司
友情鏈接:湘能卓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協會湖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湖南省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協會國家建設工程造價數據監測平臺統計甲級工程造價咨詢單位查詢系統
版權所有:湘能卓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地址:長沙市天心區新韶東路429號康園大廈12樓 技術支持:競網智贏 湘ICP備17015480號-1
湘公網安備 43010302001401號